太冲穴
[Tàichōng]
又称:
大冲
归经:
足厥阴肝经
取穴和操作
精准取穴
在足背,第1、2跖骨间,跖骨底结合部前方凹陷中,或触及动脉搏动。
简便取穴
取穴时,用拇指指腹,沿着足背第1、第2趾间横纹(第1、第2跖骨)向足背上推,直至触及一凹陷(两跖骨底结合部的前方),即为太冲穴。
小贴士
简便取穴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取穴方法,根据长期临床经验总结而来,操作简便,便于记忆。
一般情况下,简便取穴的方法只适合日常按摩、拔罐、艾灸等养生防病时运用。
如果使用穴位进行疾病的治疗,则需要使用精准取穴。
局部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𧿹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𧿹短伸肌腱的外侧,第1骨间背侧肌。
浅层布有足背静脉网,足背内侧皮神经等。
深层有腓深神经和第1趾背动、静脉。
治疗操作
直刺0.5~0.8寸。
可灸。
功效主治
功效
平肝息风,健脾化湿。
主治
头面部疾病,例如头痛,目赤肿痛。
其他疾病,例如眩晕,疝气,小儿惊风,呕逆,下肢痿痹,足跗肿,高血压,尿路感染,精神分裂症,月经不调,乳腺炎。
日常保健
太冲穴是肝经上的重要穴位之一。具有平肝息风、健脾化湿的功效,日常保健能使人保持平和心气,保持肝脏健康。
按摩
用手指指尖垂直从下往上按揉太冲穴,持续1~3分钟,可以辅助治疗眼红伴肿痛、耳鸣、胁痛、黄疸等。
艾灸
用艾条灸太冲穴,每次温和灸10分钟,一周灸2~3次,可以改善月经不调、痛经、呃逆等病症。
刮痧
用角刮法刮拭太冲穴,用适中的力度刮3分钟,有清肝泻火、降压的作用,可以辅助治疗咽痛、口歪、眩晕、头痛。
常用配伍
配气海、急脉,治疝气。
配足三里、中封,治行步艰难。
配合谷,称为四关穴,可用于治疗头痛、眩晕、小儿惊风、高血压。
延展阅读
穴位信息
国际标号:LR3
来源:《灵枢·本输》
属性:输穴;原穴
穴名释义
太,大的意思;冲,冲盛的意思。本穴是肝经的原穴,是冲脉分支的地方。肝主管藏血功能,冲脉为“血海”,肝与冲脉相应合而变得盛大,所以命名为太冲穴。
古籍摘要
佚名·西汉《黄帝内经·灵枢·本输》:……注于太冲,太冲,行间上二寸,陷者之中也,为俞……
皇甫谧·西晋《针灸甲乙经·卷七》:呕,厥寒,时有微热,胁下支满,喉痛嗌干,膝外廉痛,淫泺(luò)胫酸,腋下肿,马刀瘘,肩肿,吻伤痛,太冲主之。
孙思邈·唐《千金翼方·卷二十八》:不得溺,灸太冲五十壮。虚劳浮肿,灸太冲百壮。
窦默·元《标幽赋》:心胀咽痛,针太冲而必除。
王惟一·北宋《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胸胁支满,足寒大便难,呕血,女子漏血不止,小儿卒疝(shàn)呕逆。
杨继洲·明《针灸大成·卷八》:女人漏下不止:太冲、三阴交。
吴谦·清《医宗金鉴》:主治急慢惊风,羊痫风证,及咽喉疼痛,心胸胀满,寒湿脚气,行痛步难,小腹疝气,偏坠疼痛,两目昏暗,腰背疼痛等证。
参考文献
[1]
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 世界卫生组织标准针灸经穴定位(西太平洋地区)[M]. 岗卫娟,李素云,黄幼民,等译.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腧穴名称与定位(GB/T 12346-2006)[S].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
[3]
梁繁荣,王华. 针灸学[M]. 4版.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4]
孙国杰. 针灸学[M]. 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5]
解秸萍,程凯. 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取穴特色技法详解[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7.
[6]
王静. 超简单快速取穴[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7]
刘乃刚. 超简单取穴不出错[M]. 南京: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8]
刘乃刚. 精准取穴不出错[M]. 南京: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
[9]
沈雪勇. 经络腧穴学[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10]
李志刚. 随手查系列:特效穴位随手查[M]. 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最新修订时间:2022.01.21 17:03
小荷医典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目录
取穴和操作
功效主治
日常保健
常用配伍
延展阅读
Copyright©2022 xiaohe-jiankang.com 京ICP备19038866号-1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7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