睛明穴
[Jīngmíng]
又称:
泪孔、泪空、泪腔、精明、目内眦、目外眦
归经:
足太阳膀胱经
取穴和操作
精准取穴
在面部,目内眦内上方内侧壁凹陷中。
简便取穴
内眼角上方一个明显小凹陷,即为此穴。
小贴士
简便取穴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取穴方法,是长期临床经验总结的方法,操作简便,便于记忆。
一般情况下,简便取穴的方法只适合日常按摩、拔罐、艾灸等养生防病时运用。
如果使用穴位进行疾病的治疗,则需要使用精准取穴。
局部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眼轮匝肌等。
浅层有三叉神经眼支的滑车上神经,内眦动、静脉分支;深层有面神经颞支,眼动、静脉。
治疗操作
被操作者闭目,医者一手轻推其眼球向外侧固定,另一只手缓慢进针,紧靠眶骨边缘直刺0.3~0.5寸,不使用补泻手法,出针后按压防出血。
禁灸。
功效主治
功效
明目退翳,祛风清热。
主治
眼部疾病,例如目赤肿痛、迎风流泪、目视不明、眦痒、近视、色盲、胬肉攀睛、青盲、雀目、眼结膜炎、泪囊炎、角膜炎、视神经炎、视神经萎缩、电光性眼炎。
局部疾病,例如头痛、鼻塞。
腰腿疾病,例如急性腰扭伤、坐骨神经痛。
日常保健
睛明穴是护眼重要穴位之一,经常按揉睛明穴,有助于放松眼睛周边组织,减轻眼部干涩,舒缓视疲劳。
按摩
坚持每天用食指指腹按揉睛明穴100~200次,可以缓解视疲劳。
注意:按揉前要洗净双手,以免手上的细菌污染眼睛。
常用配伍
配承泣、上明,治视神经萎缩。
配合谷、四白,治目生翳膜。
配合谷、风池,治目赤肿痛、目痒。
配肝俞、光明,治夜盲、色盲、近视、散光。
配球后、风池、太冲,治青光眼。
配瞳子髎,治外斜视;配合谷、太冲,治内斜视。
延展阅读
穴位信息
国际标号:BL1
来源:《针灸甲乙经》
穴名释义
睛,眼睛的意思;明,明亮、光明的意思。此穴在眼睛目内眦稍上方,有明目的作用,所以命名为睛明。
古籍摘要
皇甫谧·西晋《针灸甲乙经·卷十二》:目不明,恶风目泪出憎寒,目痛目眩,内眦(zì)赤痛,目䀮(huāng)䀮无所见,眦痒痛,淫肤白翳(yì),睛明主之。
王惟一·北宋《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卷三》:治攀睛翳膜覆瞳子。
杨继洲·明《针灸大成·卷六》:主目远视不明,恶风泪出,憎寒头痛,目眩,内眦赤痛,䀮䀮无见,眦痒,淫肤白翳,大眦攀睛,努肉侵睛,雀目,瞳子生瘴,小儿疳眼,大人气眼冷泪。
参考文献
[1]
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 世界卫生组织标准针灸经穴定位(西太平洋地区)[M]. 岗卫娟,李素云,黄幼民,等译.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腧穴名称与定位(GB/T 12346-2006)[S].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
[3]
梁繁荣,王华. 针灸学[M]. 4版.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
[4]
孙国杰. 针灸学[M]. 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5]
解秸萍,程凯. 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取穴特色技法详解[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7.
[6]
郭长青. 人体经络穴位使用大图册[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6.
[7]
李志刚. 随手查系列:特效穴位随手查[M]. 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最新修订时间:2021.09.08 17:44
小荷医典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Copyright©2022 xiaohe-jiankang.com 京ICP备19038866号-1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7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