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孕酮在不同生理阶段正常范围不同,如排卵期为0.98~4.8 nmol/L,具体以医院报告为准
孕酮偏高见于多胎妊娠、葡萄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糖尿病孕妇等情况
孕酮偏低见于黄体功能不全、多囊卵巢综合征、先兆流产等情况
若孕酮检查结果发现异常,未孕女性可到妇科就诊,怀孕女性应到产科就诊
定义
孕酮检测是测定血清中孕酮浓度的一种实验室检查方法。
临床上常通过测定血清中的孕酮水平,帮助监测排卵、了解黄体功能或妊娠状态、明确不孕的原因以及监测孕酮替代疗法的效果。
孕酮是一种孕激素,主要由卵巢、胎盘和肾上腺皮质产生。主要有以下作用:
在月经周期中,孕酮的主要作用是促进子宫内膜增厚,使其中血管和腺体增生,引起分泌以便使受精卵着床。
妊娠时,孕酮可以维持妊娠,抑制子宫肌层收缩。
孕酮还能作用于乳腺,促进乳腺腺泡与导管的发育为泌乳作准备。
正常范围
检查报告单中,数据在【正常范围】内,通常说明结果正常
不同生理时期、不同性别,孕酮的正常范围会有所不同。此外,不同的检测方法和仪器也会对正常范围产生影响,具体以医院报告单为准。
以下列出的孕酮正常范围可供参考:
女性
卵泡期:2.0~3.2 nmol/L(0.6~1 ng/ml)。
排卵期:0.98~4.8 nmol/L(0.31~1.52 ng/ml)。
黄体期:9.5~89 nmol/L(2.9~27 ng/ml)。
绝经后:0.27~2 nmol/L(0.08~0.628 ng/ml)。
妊娠早期(0~12周):63.6~95.4 nmol/L(1.13~30.0 ng/ml)。
妊娠中期(13~28周):159~318 nmol/L(49.9~100 ng/ml)。
妊娠晚期(29~40周):318~1272 nmol/L(100~400 ng/ml)。
男性
0.3~2.67 nmol/L(0.1~0.84 ng/ml)。
异常情况
血清孕酮水平升高可见于多胎妊娠,以及葡萄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糖尿病孕妇等情况。
血清孕酮水平降低可见于黄体功能不全、多囊卵巢综合征、先兆流产、死胎等情况。另外,围绝经期的女性由于卵巢开始衰退,孕酮水平也会发生下降。
注意事项
检查前
根据检查目的,采血的时间也会有所不同,具体需要咨询医生,在规定的时间采集测试。
口服雌激素或孕激素等药物,可能会影响检查结果,需要提前告知医生。
未孕女性在检查前注意记录末次月经的时间。
孕酮检查无需空腹。有时会同时与需要空腹检查的项目同时进行,如血糖、血脂、肝肾功能等。
为方便检测,应穿着容易露出手肘部位的衣服。
检查中
如果晕针,最好有家人陪护,并应提前告知抽血的医护人员。如出现头晕、眼花等情况时,应立即平卧,并可饮用少量糖水。
如果静脉采血前曾经进行静脉输液治疗,需要告知采集人员,避开输液侧,在另一侧采集。
检查后
采血后,需要使用无菌棉球局部按压针孔处几分钟,直到不出血为止。注意不要揉。
孕酮检查一般对身体没有影响,采血后即可恢复日常活动,但先兆流产的孕妇检查后需要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
相关指标
孕酮检测有时会与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雌二醇(E2)、睾酮(T)、催乳素(PRL)共同进行,称为性激素六项检查[1-5]。
以下为其他指标的正常值参考范围,具体以医院报告单为准:
指标名称 | 简称 | 正常范围 |
---|
黄体生成素 | LH | 男性:1.24~8.62 mIU/ml 女性: 卵泡期:2.12~10.89 mIU/ml 排卵期:19.18~103.03 mIU/ml 黄体期:1.2~12.86 mIU/ml 绝经期:10.87~58.64 mIU/ml |
卵泡刺激素 | FSH | 男性:1.27~19.26 mIU/ml 女性: 卵泡期:3.85~8.78 mIU/ml 排卵期:4.54~22.51 mIU/ml 黄体期:1.79~5.12 mIU/ml 绝经期:16.74~113.59 mIU/ml |
雌二醇 | E2 | 男性: 青春期前:7.3~36.7pmol/L 成人:50~200pmol/L 女性: 青春期前:7.3~28.7pmol/L 卵泡期:94~433pmol/L 排卵期:704~2200pmol/L 黄体期:499~1580pmol/L 绝经期:40~100pmol/L |
睾酮 | T | 男性: 青春期(后期):100~200ng/L 成人:300~1000ng/L 女性: 青春期(后期):100~200ng/L 成人:200~800ng/L 绝经后:80~350ng/L |
催乳素 | PRL | 男性:2.64~13.13ng/ml 女性: 绝经前:3.34~26.723 ng/ml 绝经后:2.74~19.643 ng/ml |
指标偏高
结果高于【正常范围】上限,提示可能存在问题,需要及时咨询医生
孕酮结果高于相应时期的正常范围上限称为指标偏高,可能与多胎妊娠有关,还可能提示葡萄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疾病。
原因
非疾病原因
怀有多胞胎时,孕酮水平会高于只有一个胎儿的水平。
服用含有孕激素的避孕药后,女性孕酮水平会升高。
疾病原因
孕酮指标增高常见于葡萄胎、轻度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糖尿病孕妇、肾上腺癌、先天性肾上腺增生、卵巢癌等疾病。
就医建议
若检查发现孕酮升高,未孕女性可至妇产科就诊,怀孕女性可到产科就诊。
相关检查
孕酮偏高可能与多种原因有关,为明确病因,医生可能会进一步完善以下检查: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测定:通过该项检查可帮助明确是否妊娠或辅助葡萄胎的诊断。
妊娠7~10日,hCG参考浓度为>5 IU/L,妊娠40日时参考浓度为>2000I U/L,妊娠8~10周达到峰值后迅速下降。
对于葡萄胎的患者,hCG水平通常高于正常孕周的相应值,且在停经8~10周以后持续不下降。
病理学检查:用于辅助葡萄胎、肾上腺癌、卵巢癌的诊断,明确肿瘤类型。
血压、血糖:用以帮助诊断孕妇有无高血压或糖尿病。
治疗
对于明确妊娠的女性,应按照医生要求完善血型、肝肾功能等一系列检查,并按时产检。
由于不同疾病原因导致的孕酮升高,治疗方法有明显差异,以下举例说明:
葡萄胎:一旦诊断明确,医生会立即给予清宫治疗,部分患者还需要进行化疗。
卵巢癌:治疗通常以手术治疗为主,并辅以化疗,部分患者还会使用靶向治疗等综合治疗。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给予适合的降压药物,密切监测孕妇的血压、尿量、体重等指标变化,并定期进行胎心监护和胎动计数[6-8]。
治愈性
葡萄胎、孕期高血压等疾病的患者,在规范治疗后,孕酮通常可以恢复到正常范围。
对于肿瘤患者,如果其本身疾病很难治愈,需要长期管理和治疗,孕酮值可能难以完全恢复到合适水平。
日常
饮食和运动对于改善孕酮偏高通常没有直接的作用。
对于妊娠期女性,注意按照医生的要求按时产检,定期监测血压、血糖、体重。
指标偏低
结果低于【正常范围】下限,提示可能存在问题,需要及时咨询医生
孕酮低于相应时期的正常范围下限称为指标偏低,可能提示黄体功能不全、先兆流产、多囊卵巢综合征等异常。
原因
非疾病原因
服用仅含有雌激素的避孕药后,女性孕酮水平会降低。
疾病原因
孕酮指标降低可见于黄体功能不全、先兆流产、死胎、多囊卵巢综合征、胎儿发育迟缓、原发性或继发性闭经、无排卵型子宫功能性出血等。
就医建议
未怀孕的女性,发现孕酮偏低时可到妇科就诊。
怀孕女性出现孕酮偏低时,应及时到产科就诊。若出现阴道流血、腹痛、胎动减少时,应立即到急诊科就诊处理。
相关检查
为了明确孕酮偏低的原因,医生可能会进一步完善以下检查项目:
子宫内膜活检:可帮助诊断是否存在黄体功能不全。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测定:hCG增长速度异常提示可能存在胚胎发育异常或出现流产。
超声检查:对孕妇进行超声检查,观察胎儿的健康状况,以及羊水情况。未孕女性可通过超声观察是否排卵、卵巢有无异常改变等。
治疗
由服用雌激素避孕药导致的孕酮偏低,在停止服药后即可缓解。
由疾病因素导致的孕酮水平下降, 医生会针对不同病因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以下举例说明:
黄体功能不全: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如戊酸雌二醇、氯米芬、黄体酮等。
多囊卵巢综合征: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调整饮食和合理运动。如使用地屈孕酮调整月经,二甲双胍治疗糖代谢异常等。
先兆流产:医生可能会给予黄体酮、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地屈孕酮等等药物治疗,若症状不见缓解或持续加重,则可能需要通过手术终止妊娠[9-10]。
治愈性
通常情况下,经过规范的治疗,大部分患者孕酮浓度可以恢复到正常范围。
日常
长时间的精神紧张、熬夜、过于疲劳等,可以诱发黄体萎缩以及功能不全,引起孕酮下降,因此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休息,放松心情。
肥胖患者要注意低糖、低脂饮食,多吃蔬菜水果,保持锻炼,控制体重在合适的范围。
参考文献
[1]
万学红,卢雪峰.诊断学[M]. 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2]
潘祥林,王鸿利. 实用诊断学[M]. 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3]
张秀明,黄宪章,曾方银,刘忠民. 临床生化检验诊断学:下册[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4]
https://www.mayoclinic.org/zh-hans/diseases-conditions/molar-pregnancy/symptoms-causes/syc-20375175.(20220-10-11)
[5]
丛玉隆. 实用检验医学:下册[M]. 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6]
https://www.mayoclinic.org/zh-hans/diseases-conditions/pcos/symptoms-causes/syc-20353439.(20220-10-11)
[7]
https://www.mayoclinic.org/zh-hans/diseases-conditions/menopause/diagnosis-treatment/drc-20353401.(20220-10-11)
[8]
谢幸,孔北华,段涛. 妇产科学[M]. 9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9]
沈铿,马丁. 妇产科学[M]. 3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10]
徐丛剑,华克勤. 实用妇产科学[M]. 4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最新修订时间:2023.10.27 18:52
小荷医典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