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细胞绝对值
英文简称:
L#
又称:
淋巴细胞计数检查、淋巴细胞计数检验
所属项目:
血常规
科室:
检验科
概述
一般成人0.8×109/L~4.0×109/L为正常值
单位体积血液中所含的淋巴细胞总数
指标偏高与病毒感染、白血病等有关;指标偏降低见于免疫缺陷病、放化疗等
结果异常需及时就诊呼吸内科、血液科等科室,必要时行淋巴细胞亚群等检查
定义
淋巴细胞绝对值是血常规中的一项检验指标,为单位体积血液中所含的淋巴细胞总数,通过白细胞总数与淋巴细胞百分数相乘获得。
淋巴细胞绝对值常通过静脉采血进行检测,主要用于鉴别感染的原因,辅助诊断淋巴系统肿瘤,评估移植排异反应等。
淋巴细胞是免疫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为白细胞中体积最小的一类细胞,能够抵御外源性病原体入侵,识别和清除体内的变异细胞,修复机体损伤。
正常范围
检查报告单中,数据在【正常范围】内,通常说明结果正常
一般正常成人(0.8~4.0)×109/L(血细胞分析仪)为正常范围。
婴幼儿无明确正常范围,但在此时期其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值会高于成人(4~6天开始,持续至4~6岁),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减少,一般至青春期可达到成人水平。
不同仪器、不同地区参考范围可能不同,具体以就诊医院报告单为准。
异常情况
淋巴细胞绝对值高于4.0×109/L为指标偏高,可与年龄有关,也可见于病毒感染、淋巴系统恶性肿瘤、急性传染病恢复期、移植排斥反应等异常情况。
淋巴细胞绝对值低于0.8×109/L为指标偏低,可能与服用免疫抑制剂、放疗治疗有关,也常见于免疫缺陷性疾病。
注意事项
淋巴细胞绝对值检查需进行抽血采样,其结果易受药物、检查操作等因素影响,检查期间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检查前
本检查属于血常规检查,检查前无需空腹。若血常规检查与血糖、血脂、肝功能、肾功能等生化检查项目同时检查,应遵医嘱禁食。
为方便检测,应穿着容易露出手肘部位的衣服。
如正在服用药物(如免疫抑制剂),应提前告知医护人员。
检查中
淋巴细胞绝对值一般抽取静脉血,抽血过程中保持放松即可。
如果静脉采血前曾经进行静脉输液治疗,需要告知采集人员,避开输液侧,在另一侧采集。
检查后
采血后,需要使用无菌棉球局部按压针孔处3~5分钟,直到不出血为止。注意不要按揉抽血部位。
采血后保持针孔处的干燥清洁,避免沾水。
血常规检查一般对机体没有影响,采血后可正常生活运动。
相关指标
淋巴细胞绝对值与淋巴细胞绝对值百分比名称类似,均为血常规检查内的指标,两者概念及作用具体如下。
淋巴细胞绝对值是测量人体血液中淋巴细胞总数的一种方法,而淋巴细胞百分比则是指血液中淋巴细胞的数量占所有白细胞数量的百分比。
淋巴细胞绝对值可以检查人体的免疫系统的功能。淋巴细胞在抵抗病原体或者其他含有DNA和RNA的病原体等攻击时,体内的淋巴细胞会迅速扩增。因此,淋巴细胞绝对值的高低可以衡量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状态。
淋巴细胞百分比则是提供一个相对的比例参考,在血液中的白细胞总数变化时,淋巴细胞的绝对数可能并没有明显变化,但其所占比例会有变化。
临床上通常会结合淋巴细胞绝对值和淋巴细胞百分比进行诊断,以便更准确的分析病情。
指标偏高
结果高于【正常范围】上限,常用“↑”标识,提示可能存在问题,需要及时咨询医生
淋巴细胞绝对值高于4.0×109/L为指标偏高,年龄因素可导致本指标偏高,为正常情况。
本指标偏高还可见于感染性疾病(以病毒感染多见)、淋巴系统恶性肿瘤、急性传染病恢复期、移植排斥反应等异常情况,需引起重视,及时诊治。
原因
非疾病原因
婴幼儿时期其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值会高于成人,一般于4~6天开始,持续至4~6岁,之后会随着年龄增长逐渐降低,一般至青春期可达到成人水平。
长期吸烟也可能导致淋巴细胞绝对值偏高。
疾病原因
常见疾病:多见于感染性疾病,其中以病毒感染最为常见,如巨细胞病毒、腺病毒、EB病毒、柯萨奇病毒感染等。部分细菌及寄生虫感染性疾病也可能引起本指标偏高,如百日咳、结核病、弓形虫病、粪类圆线虫病等。
其他情况:淋巴系统恶性肿瘤,如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等。急性传染病恢复期、移植排斥反应等情况也会出现淋巴细胞绝对值偏高。
危害
淋巴细胞绝对值轻度升高一般不会对身体产生影响,但引起淋巴细胞升高的疾病(如病毒感染等)可影响身体健康,可能出现发热、乏力等症状。
淋巴细胞白血病引起的淋巴细胞异常升高,易导致血栓栓塞的风险增加,同时疾病本身会引起感染、贫血、出血,应及时就医诊治。
就医建议
体检发现或偶然发现,可继续观察,也可就诊血液科,以明确原因。
婴幼儿期淋巴细胞绝对值较成人稍高,属于正常现象,随着年龄的增加会逐渐恢复正常。但同时有发热、全身不适等症状时,可能伴有感染,建议就诊小儿内科。
相关检查
淋巴细胞绝对值偏高常与感染、淋巴系统恶性肿瘤等疾病有关,为具体明确发生原因,医生会综合临床症状进一步完善以下检查。
血清学检查:通过血清学检查,如EB病毒血清学、巨细胞病毒抗体、肝炎病毒等特异性病毒抗体检测,能更准确地查出是否发生了特定的病毒感染。
细菌和真菌培养:如果怀疑有细菌或其他病原体感染,可能需要进行血液、尿液、脑脊液、痰液等的病原体培养。
骨髓检查:如果怀疑有淋巴系恶性肿瘤(如淋巴瘤、白血病等),可能需要进行骨髓活检来明确诊断。
器官功能测定:如肾脏移植排斥可能通过检测血肌酐、尿素氮等肾功能指标来初步判断;肝脏移植排斥则需要检测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等肝功能标志物。
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MRI等,可以观察是否有淋巴结肿大、器官病变等情况。
病理组织检查:对疾病部位进行活检,进行病理学检查。
治疗
一旦发现淋巴细胞绝对值偏高,医生会根据具体原因制定治疗方案。不同的病因其治疗方案不同,以下仅列举常见治疗措施。
病毒感染性疾病
根据临床症状予以相应的对症治疗,如服用退热药、进食困难者考虑加强肠外营养等。
医生会根据具体病毒类型合理使用抗病毒类药物,常见药物包括更昔洛韦、阿昔洛韦、更昔洛韦、利巴韦林等。
淋巴瘤
根据淋巴瘤的分型、分期和预后选择合理的治疗手段,进行综合治疗。
主要采取化疗、放疗、造血干细胞移植、CAR-T疗法等。
淋巴细胞白血病
以控制病情发展,预防和减少并发症为主要治疗目的。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治疗主要包括诱导治疗、缓解后治疗和维持治疗。儿童ALL主要根据预后因素判定的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选择不同强度的治疗方案。成人ALL依据费城(Ph)染色体阳性或阴性选择不同的治疗。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无症状时可选择观察。治疗时根据是否伴del(17p)/TP53基因突变选择治疗方案。
移植排斥反应
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是治疗急性排斥反应首选和最常用的方法,一般应用甲基泼尼松静脉滴注。其他常用药物包括环孢素、他克莫司、西罗莫司等。
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定期进行各类检查,监控药物浓度、器官功能、排斥反应等指标,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治愈性
通过规范的临床治疗,淋巴细胞绝对值偏高多可恢复到正常水平,尤其是患感染性疾病的患者。
淋巴瘤、淋巴细胞白血病等患者,由于其本身疾病很难治愈,需要长期管理和治疗,因此淋巴细胞绝对值水平难以完全恢复到正常水平,但通过合理治疗可得到有效控制。
日常
改善生活习惯和调整饮食结构对恢复淋巴细胞绝对值水平也具有一定帮助,日常具体注意事项如下。
饮食
合理安排饮食,清淡饮食,均衡营养,提高免疫力。
多吃富含维生素的蔬菜和水果,如西蓝花、西红柿、芹菜、莴笋、猕猴桃、苹果、香蕉等。
应避免吃腌制、辛辣刺激、油煎、油炸类食物,以免影响疾病恢复。
化疗患者治疗期间可能出现食欲不振,可少食多餐,以保证营养的摄入。
生活习惯
注意休息,避免熬夜或劳累,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以减轻体力消耗,促进疾病恢复。
保持良好的卫生清洁,定期房间消毒,避免感染。
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避免过于剧烈的运动。
指标偏低
结果低于【正常范围】下限,常用“↓”标识,提示可能存在问题,需要及时咨询医生
淋巴细胞绝对值低于0.8×109/L为指标偏低,可能与正在应用的药物有关,也可见于免疫缺陷性疾病。
原因
非疾病原因
使用免疫抑制剂(如糖皮质激素、环孢素)、抗肿瘤药物等药物易导致淋巴细胞绝对值偏低。
放射治疗也会出现本指标偏低的情况。
疾病原因
常见于免疫缺陷性疾病,如艾滋病、先天性免疫缺陷病等,血液检测会发现淋巴细胞明显减少,细胞免疫反应逐渐丧失殆尽。
就医建议
检查发现淋巴细胞绝对值偏低,如近期发生过高危行为(如不安全性交、共用针具吸毒等),并出现发热、腹泻、皮疹、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建议及时前往感染科就诊。
体检发现或偶然发现本指标偏低,如无明显异常症状,可就诊血液科,以明确病因。
相关检查
淋巴细胞绝对值偏低与多种原因有关,为具体明确发生原因,医生会综合临床症状进一步完善以下检查。
免疫功能检查:包括免疫球蛋白水平和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可以了解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功能状态。
HIV抗体检测:筛查方法主要包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快速检测(快速试纸条和明胶颗粒凝集试验)等,有助于艾滋病的早期诊断。
基因检测:用于检测一些与免疫缺陷有关的遗传性疾病。
骨髓检查:能够发现一些与淋巴细胞生成相关的疾病。
全身性炎症反应指标:C反应蛋白或血沉指标,有助于了解全身性炎症反应情况。
影像学检查:胸部X光检查对于寻找肺部病变或胸部淋巴结肿大有重要意义。超声检查可观察脏器结构以及血管的情况,是辅助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治疗
药物导致淋巴细胞绝对值偏低,无异常不适,通常无需专业治疗,必要时医生会调整用药。
如淋巴细胞绝对值偏低明显,应及时就医,以明确具体病因。不同的病因其治疗方案不同,以下仅列举常见疾病的治疗措施。
艾滋病:目前还没有能治愈艾滋病的方法,但药物可以控制感染并防止疾病进展。常用药物包括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如齐多夫定、考比司他等。
先天性免疫缺陷病:以增强免疫功能为准则,在积极应用抗感染药物(如万古霉素、奥司他韦等)及替代疗法(如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的同时,配合免疫重建,以持久纠正免疫缺陷。
治愈性
药物或放疗导致的淋巴细胞绝对值偏低,一般在调整用药或治疗结束后可以恢复到正常水平。
免疫缺陷性疾病导致的指标偏低,由于目前还没有能治愈的方法,只能进行长期管理和治疗,因此淋巴细胞绝对值水平难以完全升高至正常范围,但通过合理治疗可得到有效控制。
日常
淋巴细胞绝对值偏低可在医生指导下调整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以促进指标或疾病的恢复,具体措施如下。
饮食
建议清淡饮食,多吃易消化的食物,忌食肥腻、刺激性食物。
补充足够的热量、蛋白质和维生素,多食用新鲜的蔬菜及水果,增强身体抵抗力。
避免不吃早餐、偏食、暴饮暴食,以免造成营养不均衡,影响免疫功能。
生活习惯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注意个人卫生,以防感染。
注意劳逸结合,规律作息,鼓励卧床休息,避免熬夜,尽量保证充足的睡眠。
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机体免疫力。
注意保暖,适当增减衣物。
配合医生积极治疗原发病,严格遵医嘱用药,切勿自行调整用药剂量、停药或换药。
参考文献
[1]
万学红,卢雪峰. 诊断学[M]. 9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2]
张之南,郝玉书,赵永强. 血液病学:上册[M]. 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3]
王前,王建中. 临床检验医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4]
丛玉隆. 实用检验医学:下册[M]. 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5]
李兰娟,王宇明. 感染病学:上册[M]. 3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6]
江载芳,申昆玲,沈颖. 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下册[M]. 8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7]
葛均波,徐永健,王辰. 内科学[M]. 9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8]
潘祥林,王鸿利. 实用诊断学[M]. 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9]
https://www.mayoclinic.org/symptoms/lymphocytosis/basics/definition/sym-20050660. (2022-10-5).
[10]
https://www.webmd.com/a-to-z-guides/what-are-lymphocytes. (2022-10-5).
最新修订时间:2023.11.06 16:10
小荷医典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Copyright©2022 xiaohe-jiankang.com 京ICP备19038866号-1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7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