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性紫癜
又称:
机械性紫癜、血管内压力增多性紫癜
科室:
皮肤性病科
概述
由于肌肉突然剧烈收缩、小血管内压力突然增高所致的皮肤疾病
以皮肤瘀点或瘀斑为主要表现
与血管内压力增大、遗传等因素有关
以病因治疗为主,对症的药物治疗为辅
定义
压力性紫癜又叫机械性紫癜、血管内压力增多性紫癜,是局部肌肉突然剧烈收缩使局部的小血管内压力突然增高所致,好发于面部、颈部、胸部等位置,常表现为针尖大小、群集或散在的瘀点或瘀斑[1-2]
发病情况
压力性紫癜多发生于婴幼儿及老年人,其患病情况目前尚无具体的研究数据[1,3-4]
病因
致病原因
压力性紫癜的明确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一般认为与血管内压力增加、遗传因素等因素有关[1]
血管内压力增加
目前认为,压力性紫癜的发生主要与血管内压力增加有关,常可见于剧烈咳嗽、呕吐、分娩等情况,由于局部肌肉的剧烈收缩,可导致血管内压力增加,从而出现压力性紫癜[1]
遗传因素
由于部分遗传性疾病,如遗传性结缔组织病、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等,可能导致血管的脆性增加,无法正常耐受血管内压力的改变,也可导致压力性紫癜的发生[5-7]
诱发因素
造成胸腹部压力增大的情况常可诱发压力性紫癜的出现,如剧烈咳嗽、呕吐、分娩、便秘、哭闹、吹奏乐器等。
持续性的外力压迫也可诱发压力性紫癜的发生,如穿着紧身衣物、在地震或土崩中被掩埋、手术后卧床患者等[1,3,8]
易患因素
以下因素与压力性紫癜的发病风险相关,为该病的易患因素[1,3,6-7]
婴幼儿及老年人。
遗传性结缔组织病、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等疾病的患者。
症状
主要症状
皮肤出现紫红色的瘀点或瘀斑是压力性紫癜的主要症状,常可见于面部、颈部、胸部等组织疏松的部位[1,3]
瘀点或瘀斑多呈针尖大小、群集或散在分布,通常不高出或稍高出皮肤表面,按压不退色,多无压痛感。
其他症状
患者可伴有患处轻微的疼痛感,常见于眼睑等处的紫癜。
部分患者可能反复出现紫癜,此时可能导致局部出现少量出血,出血一般可自行缓解[9]
并发症
皮肤小血管炎
如症状反复发作,患者可能并发皮肤小血管炎[9-10]
可表现为对称分布的多形性皮损,如紫癜、糜烂、坏死等,皮损消退处可留有色素沉着或瘢痕。
下肢静脉曲张
由于压力性紫癜反复发作,小血管、毛细血管等反复缺氧、破裂等,可导致下肢静脉曲张的发生[5,9-10]
患者可出现下肢皮肤青紫色静脉凸起,伴腿部沉重、酸胀不适等症状。
就医
就医科室
皮肤科
出现皮肤紫红色的瘀点或瘀斑等症状时,建议及时到皮肤科就医。
血液内科
出现皮肤出血、大面积紫癜等症状时,建议及时到血液内科就医。
血管外科
出现下肢皮肤青紫色静脉凸起、腿部沉重或酸胀不适等症状时,建议及时到血管外科就医。
就医准备
就诊须知:挂号、资料准备、常见问题
就医提示
建议穿着宽松衣服就诊,方便进行体格检查。
就医前应尽量避免使用化妆品,以免掩盖病情。
可记录病情发展变化及特点等,以便给医生更多参考。
就医准备清单
症状清单
尤其需要关注症状发生时间、特殊表现等
是否有皮肤紫红色的瘀点或瘀斑、皮肤疼痛、出血等症状?从何时开始出现?能否自行缓解?
是否有皮肤紫癜、糜烂、坏死等症状?从何时开始出现?
是否有皮肤的色素沉着、瘢痕等症状?
是否合并下肢皮肤青紫色静脉凸起、腿部沉重或酸胀不适等症状?
病史清单
近期是否出现剧烈咳嗽、呕吐、分娩、便秘、哭闹、吹奏乐器等可能造成胸腹部压力增大的情况?
近期是否有长时间穿着紧身衣物,或曾在地震或土崩中被掩埋、手术后卧床等情况?
是否患遗传性结缔组织病、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等疾病?
检查清单
近半年的检查结果,可携带就医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凝血功能等。
其他检查:束臂试验等。
用药清单
近3个月的用药情况,如有药盒或包装,可携带就医
止血药:卡巴克络等。
镇咳药:可待因、右美沙芬等。
诊断
诊断依据
压力性紫癜目前尚无明确的诊断标准,主要依据既往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进行诊断[1,3]
既往史
既往史并非诊断必需,但若有以下情况,可为疾病的诊断提供一定参考意义。
近期曾有剧烈咳嗽、呕吐、分娩、便秘、哭闹、吹奏乐器等,可能造成胸腹部压力增大的情况。
近期曾长时间穿着紧身衣物,或曾在地震或土崩中被掩埋、手术后卧床等情况。
患有遗传性结缔组织病、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等疾病。
临床表现
患者可出现皮肤紫红色的瘀点或瘀斑,呈针尖大小、群集或散在分布,可伴有患处皮肤疼痛、出血等症状。
极少患者可能有皮肤紫癜、糜烂、坏死及腿部沉重、酸胀不适等表现,在皮损消退后可出现色素沉着、瘢痕等症状。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可明确患者体内血小板、白细胞、血红蛋白等有无异常改变。
当出现血小板计数降低,提示可能存在凝血功能异常;如白细胞计数增高可能存在感染;血红蛋白降低可能存在贫血等情况。对压力性紫癜的诊断、鉴别诊断有指导意义[10]
尿常规
尿常规主要是用于明确有无蛋白尿、血尿等情况。
如尿常规出现蛋白尿、血尿等异常,提示可能存在肾功能受损,对鉴别诊断有重要的意义[10]
凝血功能
可用于明确患者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时间等。
如出现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时间异常延长,提示存在凝血功能异常,对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有重要作用[11]
束臂试验
又称毛细血管脆性试验,可用于判断血管的脆性和通透性情况。
如束臂试验阳性,提示存在血管壁的结构和(或)功能缺陷,有助于辅助疾病的诊断[11]
鉴别诊断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相似点:两者都可出现皮肤瘀点、瘀斑、出血等症状,都可表现为束臂试验阳性。
不同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患者一旦出血往往难以自行停止,实验室检查可出现明显的血小板减少,凝血功能可见出血时间延长;骨髓涂片检查可见骨髓内细胞数量及形态改变[12]
过敏性紫癜
相似点:两者都可出现皮肤紫红色瘀点、瘀斑,不高出或稍高出皮肤表面等。
不同点:过敏性紫癜的患者在发作前常有细菌、病毒感染病史或服用抗生素等药物的情况,除皮肤症状外,可出现关节肿痛、腹痛、血尿等其他脏器受累表现。实验室可出现免疫球蛋白A升高等[10]
治疗
治疗目的:及时去除诱因,以缓解症状的治疗为主。
治疗原则:该病一般不需特殊治疗,及时去除诱因症状多可自行缓解。在症状严重时可进行对症治疗,对症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
药物治疗
止血药
常用药物如卡巴克络等。
该类药物可增强毛细血管对损伤的抵抗能力、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等,可用于合并出血症状的压力性紫癜患者的治疗[13]
该类药物可能的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头晕、呕吐、耳鸣、视力减退等。
镇咳药
常用药物如可待因、右美沙芬等。
属于中枢性镇咳药,镇咳作用强而迅速,可缓解因剧烈咳嗽等原因所致的压力性紫癜。
该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包括头晕、呼吸微弱或不规则、心率变化、轻度嗜睡等,其中可待因长期应用可引起依赖性[13]
预后
治愈情况
压力性紫癜通常为自限性疾病,一般在去除发病诱因后可自行缓解[1,3]
危害性
压力性紫癜患者如不及时去除发病诱因,导致症状反复发作,可造成皮肤色素沉着、瘢痕,影响美观。
合并皮肤小血管炎的患者,如不及时进行治疗,可能会累及内脏器官出现肝肾功能损伤等。
合并出现腿部沉重、酸胀不适等症状的下肢静脉曲张患者,症状持续还可能造成活动不利等情况。
日常
日常管理
饮食管理
压力性紫癜的患者需避免大量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胡椒等。
日常以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为主,多食用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如瘦肉、鱼类、豆制品等。
生活管理
避免长时间穿着紧身衣物,避免长期卧床或保持同一姿势。
规律作息,避免熬夜,适量运动。
注意个人卫生,对居住环境定期清洁、消毒。
心理支持
压力性紫癜症状一般可自行消退,部分患者可能因皮肤症状而出现焦虑等情绪。
如患者出现情绪不稳定等情况,亲友可增加陪伴,必要时进行心理干预。
病情监测
定期监测体温并记录。
注意观察皮肤组织是否有改变,如瘀点或瘀斑的范围是否增大,是否出现压痛、出血、糜烂、坏死等。
注意观察是否出现下肢皮肤的青紫色静脉凸起、腿部沉重、酸胀不适等症状。
需药物治疗的患者若出现无法耐受的药物不良反应,如耳鸣、视力减退、感染等,需及时复诊。
随诊复查
由于压力性紫癜反复发作可导致并发症的出现,定期复查可有助于及时进行针对性治疗。
根据医嘱进行定期复查,复诊周期一般为1~2个月。
复查时可能需要做的检查包括血常规、尿常规、凝血功能等。
预防
由于压力性紫癜主要与血管内压力增加、遗传因素有关,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预防,帮助降低发病的风险。
日常尽量避免可造成胸腹部压力增大的情况,如剧烈咳嗽、呕吐、分娩、便秘、哭闹、吹奏乐器等。
避免持续性的外力压迫,如穿着紧身衣物、长期卧床或保持同一姿势等。
患遗传性结缔组织病、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等疾病的患者,应定期进行体检,如有不适症状及时就诊。
参考文献
[1]
王宝玺. 中华医学百科全书:皮肤病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17.
[2]
宋晓安,任红,王桂英,等. 持续血压监测致压力性紫癜的研究[J]. 中华护理杂志,2010,45(10):902-904.
[3]
Rayner RL, Carville KJ, Leslie GD, et al. Clinical purpura and elastosis and their correlation with skin tears in an aged population. Arch Dermatol Res. 2019 Apr;311(3):231-247.
[4]
方洪元,邢卫斌,张秉新,等. 实用皮肤性病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6.
[5]
Bertolani M, Satolli F, Zucchi A, et al. A case of transient telangiectatic purpura after axillary dissection. Dermatol Ther. 2019 Jul;32(4):e12982.
[6]
陈锐奇,郭睿,游潮. 遗传性结缔组织病与颅内动脉瘤发生与破裂相关研究进展[J].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21,21(2):114-120.
[7]
Shovlin CL, Simeoni I, Downes K, et al. Mutational and phenotypic characterization of hereditary hemorrhagic telangiectasia. Blood. 2020 Oct 22;136(17):1907-1918.
[8]
胡丹旦,倪小英,何建红,等. 改良式颈胸加压带对经胸乳入路腔镜甲状腺癌手术患者术后症状的影响[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21,37(31):2401-2406.
[9]
沈俊萍,鲁楠,史义军. 压力性紫癜31例临床分析[J].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4,18(11):697-698.
[10]
张学军,郑捷. 皮肤性病学[M]. 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8.
[11]
万学红,卢雪峰. 诊断学[M]. 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8.
[12]
Miltiadous O, Hou M, Bussel JB. Identifying and treating refractory ITP: difficulty in diagnosis and role of combination treatment. Blood. 2020 Feb 13;135(7):472-490.
[13]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临床用药须知化学药和生物制品卷:2015年版[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7.
最新修订时间:2023.03.23 21:15
小荷医典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Copyright©2022 xiaohe-jiankang.com 京ICP备19038866号-1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7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