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后血糖
英文简称:
Postprandial glucose, PG
又称:
饭后血糖、餐后血糖检查、餐后血糖检验
所属项目:
血糖检测
科室:
内分泌科
概述
正常情况下低于11.1mmol/L,通常低于7.8mmol/L
用于评估和监控血糖控制情况、诊断糖尿病及糖耐量异常、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指标升高见于糖尿病,指标降低见于食物摄入不足、药物影响、胰岛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发现异常需要进一步行葡萄糖耐量试验、血清胰岛素检查等
定义
餐后血糖是指在进食后一段时间内的血糖水平。血糖水平受食物转化为葡萄糖的影响,并与胰岛素(负责降低血糖水平)的合成、释放和作用有关。
餐后血糖通常为餐后2小时血糖,也包括进食后其他不同时间点的血糖水平,如1小时、3小时及以后的血糖等。
诊断糖尿病时会采用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随机血糖。餐后30分钟、1小时和餐后3小时一般只作为预测糖尿病风险使用。
测量餐后不同时间点的血糖对于评估和监控血糖控制情况、诊断糖尿病及糖耐量异常、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餐后血糖的监测和调整,有助于保持良好的血糖控制,从而预防和减轻糖尿病相关的短期和长期并发症。
正常范围
检查报告单中,数据在【正常范围】内,通常说明结果正常
一般情况下,餐后血糖的正常参考范围因时间点的不同而有所区别。要注意的是,如下这些数值仅适用于健康成年人。
口服葡萄糖后0.5~1小时,血糖达高峰。一般为7.8~9.0mmol/L(毫摩尔/升),峰值<11.1mmol/L。
2小时后血糖<7.8mmol/L。
3小时后降至空腹水平。
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儿童等,餐后血糖正常范围可能有所不同。
不同科学研究中,儿童餐后血糖的标准值有所不同,但餐后2小时血糖正常值通常低于7.8mmol/L。
孕妇血糖服糖后1小时正常值<10.0mmol/L,2小时正常值<8.5mmol/L。
不同实验室可能使用不同的检测方法和标准,所以实际参考范围可能略有差异。
异常情况
临床上一般主要关注餐后2小时血糖的异常情况。
餐后2小时静脉血糖大于等于7.8mmol/L,提示糖耐量受损(属于糖尿病前期);餐后2小时静脉血糖大于等于11.1mmol/L对于糖尿病有诊断意义。
餐后血糖偏低甚至达到低于空腹水平(3.9mmol/L),提示血糖减低。可见于长期剧烈运动、妊娠期等生理情况,也可能是处于严重营养不良、急性肝炎、胰岛肿瘤、特发性低血糖等疾病状态。
注意事项
餐后血糖检查属于抽血检查,如有晕针等情况,建议家人陪同。常见注意事项如下。
检查前
餐后血糖检查一般抽取静脉血,应穿着容易露出手肘部位的衣服。饮食和平时一样,避免饮用咖啡,避免剧烈运动、情绪激动。
如已经确诊糖尿病或合并有其他疾病,药物使用注意提前和医生沟通。
降糖药物使用时间及剂量无需调整。
激素类药物可能影响测定结果,需要告知医生,必要时停药。
复查前药物使用时间、剂量不应随便调整,复查时间相对固定。
检查中
餐后血糖检查一般在从第一口进食算起,按照检验单的要求在半小时、1小时、2小时、3小时后进行检测,误差时间以检验窗口告知为准。
检查后
采血后,需要使用无菌棉球局部按压针孔处几分钟,直到不出血为止。注意不要揉。
血糖检查一般对机体没有影响,采血后正常生活运动。
相关指标
与餐后血糖指标相似的有空腹血糖、随机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
餐后血糖是指饭后或医学检查口服葡萄糖后的血糖水平。正常情况下会短时间降到正常水平,主要反映餐后的血糖控制情况。
空腹血糖一般是指在禁食至少8小时之后,早上未进食测量血糖值。正常值范围3.9~6.1mmol/L。主要反映身体长时间不进食后的血糖调节能力。
随机血糖是在任何时刻的血糖,包括饭前、吃饭中或饭后。健康人的随机血糖不会超过7.8 mmol/L。反映了身体当下血糖控制水平。
糖化血红蛋白反映了过去2~3个月内血糖的平均控制状况,也可以理解为长期血糖的控制水平,不受餐食影响。正常值不超过6.5%,糖尿病病人的目标通常是小于7%。
你可能关注的问题
降餐后血糖首选的药是什么
临床常用的降餐后血糖药物有α-糖苷酶抑制剂(如阿卡波糖)、格列奈类药物(如瑞格列奈)、短效胰岛素等,没有首选药的说法,应遵医嘱用药治疗。
1.α-糖苷酶抑制剂:如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和米格列醇,可以抑制位于小肠的α-葡萄糖苷酶,延缓肠道对碳水化合物消化和吸收而降低餐后血糖,药物随餐服用。
2.格列奈类药物:该类药物主要包括瑞格列奈、那格列奈和米格列奈,可以在餐后刺激胰岛素的早时相分泌,药物起效快,需在餐前即刻服用。
3.短效胰岛素:如门冬胰岛素,起效较快,药效维持时间短,适于降低餐后血糖。
建议有降餐后血糖需求的患者遵医嘱用药,不可自行乱用药物。
餐后血糖是第一口饭开始算时间吗
餐后血糖是在第一口饭开始算时间的。临床上多以餐后2小时血糖作为评估指标。
糖耐试验,开始前先测定空腹血糖,随后将75g无水葡萄糖溶于250-300ml水中,要求5分钟饮完,随后分别测量0.5小时、1小时、2小时、3小时后的血糖。在家监测血糖时,检测餐后血糖应该在第一口饭开始算时间。
餐后血糖中,临床常以餐后2小时血糖作为评估指标。餐后2小时血糖正常小于7.8mmol/L,7.8~11.0mmol/L属于糖耐量减低,≥11.1mmol/L且同时有“三多一少”的临床表现时,可诊断为糖尿病。
建议血糖异常时及时就医。
餐后血糖什么时间测
临床上测餐后血糖一般指的是餐后2小时血糖,一般在三餐后2小时进行测定。从进食第一口开始计时,满2小时后测得的血糖为餐后2小时血糖。
对于正常人而言,餐后2小时血糖水平一般不超过7.8mmol/L;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餐后2小时血糖一般需要控制在10mmol/L以下。
若正常人出现餐后2小时血糖数值超过7.8mmol/L,需引起重视,及时就诊,由专业医生明确诊治。若糖尿病患者餐后2小时血糖水平超过控制目标,提示血糖控制不佳,可咨询专业医生调整治疗方案。
餐后血糖可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测定。
指标偏高
结果高于【正常范围】上限,常用“↑”标识,提示可能存在问题,需要及时咨询医生
对健康成人来说,餐后血糖升高一般指餐后1小时静脉血糖≥11.1mmol/L(毫摩尔/升);餐后2小时静脉血糖≥7.8mmol/L;餐后3小时静脉血糖>6.1mmol/L(以就诊医院报告单为准)。
儿童餐后2小时静脉血糖≥7.8mmol/L,孕妇餐后2小时静脉血糖≥8.5mmol/L需要特别关注。
原因
餐后血糖结果高意味着在进食后一段时间内,血糖水平超过了正常范围。这可能因非疾病原因或疾病原因引起。
非疾病原因
部分人在进食后短暂出现血糖升高现象,这可能是因为餐后胰岛素分泌和作用速度与糖分的吸收速度不完全匹配。生理性餐后血糖升高通常持续时间较短,血糖水平在一段时间内会自然回落到正常范围。
一些特殊情况,如孕期、生长发育期(青少年)等,也可能出现生理性血糖波动。
部分药物可能影响胰岛素分泌和作用,如利尿剂、皮质激素、β受体拮抗剂等。长期或大剂量使用这些药物可能导致餐后血糖升高。
疾病原因
餐后血糖升高的通常与胰岛素合成、分泌和作用功能异常有关。以下是一些可能的疾病。
糖尿病:糖尿病是导致餐后血糖升高的常见病理原因。在糖尿病患者中,胰岛素分泌减少或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导致血糖水平持续增高。
糖耐量减低:糖耐量减低属于糖尿病前期,此时血糖调节功能受损,但尚未到糖尿病程度。糖耐量减低患者在餐后可能出现血糖升高现象。
内分泌疾病:一些内分泌疾病,如肢端肥大症、库欣综合征等,可能导致内分泌激素水平异常,影响胰岛素分泌和作用,从而导致餐后血糖升高。
胰腺疾病:慢性胰腺炎、胰腺切除等胰腺疾病可能导致胰岛素合成和分泌受损,进而引起餐后血糖升高。
应激因素,如脑外伤、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心肌梗死、大面积烧伤等。
其他:如高热、呕吐、腹泻、脱水、麻醉和缺氧等。
危害
餐后血糖升高,长期得不到控制会增加糖尿病的发生风险。严重时会引起大血管、微血管受损,引发一系列糖尿病并发症。
对于孕妇来讲,餐后血糖升高也可能是妊娠期糖尿病的表现。这会影响母婴健康,严重者会引发一系列糖尿病并发症,甚至导致流产、早产、难产等。
就医建议
体检或偶然发现餐后血糖升高,伴或不伴随多饮、多尿、消瘦等症状,建议及时就诊于内分泌科。
糖尿病患者发现餐后血糖高,建议调整饮食。若调整饮食后餐后血糖仍然偏高,建议及时到内分泌科复诊,调整治疗药物。
相关检查
医生可能会建议进一步做空腹血糖、葡萄糖耐量试验、胰岛功能检测等检查进行综合判断。还可能开展磁共振成像(MRI)和腹部B超进行诊断或鉴别诊断。
治疗
疾病因素引起者,一般在疾病得到有效治疗后可改善或恢复正常。不同的病因其治疗方案不同,以下仅列举常见疾病的治疗措施。
糖尿病前期者,可进行饮食、运动干预,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控制。
确诊糖尿病后,谨遵医嘱开展一般治疗及药物治疗。一般治疗包括饮食、运动指导及自我管理教育等,药物治疗包括口服降糖药、胰岛素等。并定期监测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
治愈性
糖耐量受损者,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如饮食、运动,甚至于药物干预,可减少糖尿病发病风险,可能会获得改善或恢复正常。
若已经诊断为糖尿病,一般很难逆转,但长期规范管理,可以延缓并发症的发生。
日常
饮食
食物选择:尽量选择低血糖指数(GI)的食物,这些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缓慢释放成糖分,有助于平稳控制血糖波动。多吃富含纤维的食物,如全谷类、新鲜蔬菜和水果等。
均衡饮食:保证饮食中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摄入均衡,避免进食过多的高糖、高脂肪食品。
分餐制:将一天内的食物摄入分成若干小餐,避免一次性摄入过多的糖分。
生活习惯
限制饮酒:过量饮酒可能导致血糖波动,建议适量饮酒,或在医生建议下戒酒。
保持体重:过重或肥胖可能导致胰岛素抵抗,进而引发血糖异常。保持健康的体重有助于维持正常的血糖水平。
定期的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可以增强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度,帮助控制血糖。但注意,糖尿病患者运动前和运动后应该量测血糖,防止血糖过低或过高。
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因为负面情绪可能会引起血糖反常升高。
指标偏低
结果低于【正常范围】下限,常用“↓”标识,提示可能存在问题,需要及时咨询医生
餐后血糖低,一般是指餐后静脉血糖低于3.9mmol/L(毫摩尔/升,以就诊医院报告单为准)。
原因
非疾病原因
有时部分健康人在进食后血糖稍低,只要无明显不适症状,通常无需过度担忧。
食物摄入成分和量:餐后血糖低可能是由于进食前食物摄入不足,导致餐后血糖水平不能达到正常范围。摄入大量的单糖,可能引起反应性胰岛素升高,导致餐后血糖低。
剧烈运动:在进食后立刻进行剧烈运动,可能导致血糖迅速消耗,使血糖降低。
使用降糖药物,如胰岛素注射、口服降糖药等,也可能导致餐后血糖过低。剂量过高或用药时间不当等因素可能导致餐后出现低血糖现象。
疾病原因
对于非糖尿病患者来说,低血糖症的诊断标准为血糖低于2.8mmol/L,而糖尿病患者只要血糖水平≤3.9mmol/L就属于低血糖范畴。引起血糖偏低和低血糖症的常见疾病原因如下。
胰岛素分泌过多:非胰岛素瘤胰源性低血糖综合征、胰岛素自身免疫性低血糖等病症可能导致胰岛素分泌过多,进而使血糖降低。
肝功能不全:肝损伤、肝炎、肝硬化等疾病可能导致肝功能不全,进而影响肝内糖原储存和释放,造成餐后血糖偏低。
内分泌疾病:某些内分泌疾病,如垂体功能减退、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等,可能导致餐后血糖低,因为这些疾病会影响到血糖升高的激素分泌。
其他,如特发性低血糖症等。
危害
餐后血糖降低,可引起低血糖,可能会引起心慌、手抖、大汗、头晕等症状。
长期得不到控制可导致身体无力、呼吸困难、晕厥等症状,严重影响正常生活及工作。
就医建议
如果餐后血糖持续低,出现头晕、乏力、出冷汗等不适症状,建议去医院就诊。一般情况下,应前往内分泌科或糖尿病专科门诊就诊。
相关检查
可能需要进一步完善胰岛素、C肽的测定,开展血糖水平监测、腹部超声等检查。
治疗
低血糖发作时需要快速补充葡萄糖,并及时寻找原因,进行对因治疗。
非糖尿病患者偶尔出现血糖低,如果是食物、运动引起的需要进行调整。糖尿病患者出现餐后血糖低,需谨遵医嘱合理使用药物,并配合饮食、运动、教育、血糖监测等。
胰岛素分泌过多引起的低血糖,可通过治疗改善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胰岛素水平,减少低血糖的发生。常用的药物有胰岛素增敏剂(吡格列酮等)、二甲双胍等,可改善胰岛素抵抗。
治愈性
食物摄入不足或药物等引起者,在饮食调整、药物合理应用后可改善。疾病因素引起者,一般在疾病得到有效治疗后可改善或恢复正常。
日常
饮食和生活习惯
适量摄入碳水化合物:确保每餐摄入足够的碳水化合物,以维持稳定的血糖水平。选择健康的碳水化合物来源,如全谷类、豆类、新鲜蔬果等。
避免空腹食用大量单糖:食用大量单糖后,胰岛素分泌迅速升高,可能导致餐后血糖降低。在进食含糖食物前,务必确保已摄入足够丰富的碳水化合物。
小吃补充能量:在两餐之间适当食用一些富含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的小吃,如全谷面包、酸奶等,以防止餐后血糖过低。
分餐制:尝试将一天的食物摄入分成若干小餐,从而减缓食物对血糖的影响,有助于维持稳定的血糖水平。
避免剧烈运动:餐后避免进行剧烈运动,因为剧烈运动可能导致血糖迅速消耗。
病情监测
如果餐后血糖偶尔出现低的情况,而且无明显不适,可能无需紧急就诊,但仍建议定期检查血糖。
定期监测血糖可以帮助了解自己的血糖控制情况,并及时根据需要调整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
葛均波,徐永健,王辰.内科学[M].9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2]
王辰,王建安.内科学[M].3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3]
尤黎明,吴瑛.内科护理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4]
王吉耀,葛均波,邹和建.实用内科学[M].16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
[5]
潘祥林,王鸿利.实用诊断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6]
胡品津,谢灿茂.内科疾病鉴别诊断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7]
王前,王建中.临床检验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8]
万学红,卢雪峰.诊断学[M].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9]
郑楠.2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发生原因及护理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21,19(29):143-144.
[10]
Begg A . Diabetes care: is big data the future?[J]. Practical Diabetes, 2022, 39(3):7-9.
[11]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2020). 13.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Standards of Medical Care in Diabetes-2020. Diabetes Care, 43(Supplement 1), S163-S182.
最新修订时间:2023.10.26 13:53
小荷医典内容仅供医学科普使用,不能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具体请遵医嘱。
Copyright©2022 xiaohe-jiankang.com 京ICP备19038866号-1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6762号